99re热视频精品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囯产精品亚洲,亚洲香蕉看一线,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small id="5b8fn"></small>

              中國車企“征戰(zhàn)”東南亞,與日系車正面交鋒

              摘要:即便如此,中國車企出海東南亞仍具備顯著優(yōu)勢。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車企發(fā)展勢頭迅猛,技術實力雄厚,憑借在電氣化和智能化上的優(yōu)勢,撕開一個口子不是難事。

              近兩年,中國車企已經(jīng)從“內卷”變?yōu)?ldquo;外卷”,開始到海外尋求增量。而東南亞無疑成為了他們揚帆出海的重點區(qū)域。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上汽、廣汽、比亞迪、長城、五菱、哪吒等中國車企,以及寧德時代、蜂巢能源、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動力電池企業(yè)及原材料企業(yè)都在東南亞有相關投資與合作。

              當前,國內汽車市場越來越趨于飽和,而東南亞汽車市場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是一片尚待開墾的藍海。

              中國車企進入后迅速占領了市場,在泰國每賣出去100輛電動車,就有88輛來自中國。根據(jù)今年5月泰國純電動車品牌的銷售數(shù)據(jù),前十名中有六家車企來自中國,其中銷量第一名是比亞迪,售出1958輛,市占率35.8%。

              在印尼,五菱是新能源車賣得最好的企業(yè),每月約有40%的銷量來自新能源A0級小車(Air EV)。全球知名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發(fā)布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占據(jù)了東南亞電動車市場75%的份額,明顯領先于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競爭對手。

              出海東南亞,中國車企不止有一種路徑。除了最常見的整車出口,還有不少企業(yè)選擇在當?shù)赝顿Y建廠。在本地建廠不僅降低了稅費和物流成本,還能推動產(chǎn)業(yè)鏈的本地化發(fā)展。

              7月4日,比亞迪泰國工廠正式竣工投產(chǎn),同時比亞迪第800萬輛新能源汽車也在泰國工廠下線。該工廠位于泰國羅勇府,年產(chǎn)能約15萬輛,包含整車四大工藝和零部件工廠。

              7月1日,廣汽埃安宣布泰國智能生態(tài)工廠將于7月中旬正式竣工,同時第二代AION V也將全球同步下線。

              中國車企紛紛扎堆“落子”,東南亞究竟有何魅力?

              首先,東南亞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迅猛,人口基數(shù)龐大,未來市場潛力巨大。其次,當?shù)卣畬π履茉雌嚨闹С至Χ燃哟?,為中國車企出海?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最后,東南亞地區(qū)的制造成本相對較低,勞動力資源豐富,也是吸引眾多車企投資的重要因素。

              為了吸引更多中國電動汽車企業(yè)入場,東南亞多國都拋出了“橄欖枝”。

              泰國政府計劃推進對EV 3.5征收進口關稅的措施。在2024年-2025年,對進口的成品電動汽車,進口關稅將降低至不超過40%。對于價格不超過700萬泰銖的電動汽車,消費稅稅率從8%降至2%。同時,政府還設定了刺激投資的條件,以支持生產(chǎn)者。

              馬來西亞將已造電動汽車的進口稅和關稅減免延長至2025年,拆組電動汽車的稅務減免延長至2027年。

              盡管政策友好,但中國車企出海東南亞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東南亞市場既有本土品牌又有日系盤踞,中國車企想要擴張無疑是虎口奪食。

              東南亞,常被視作日系車的后花園。目前東南亞汽車市場仍由日系車企占據(jù)領導地位,2023年日系車市場份額高達74%。

              印尼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Gakindo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1月-11月印尼累計銷量前五的汽車品牌都是日系車,其中第一名豐田共售出30.5萬輛,市占率33.1%。

              日系車在東南亞市場根基深厚。早在20世紀70年代,日系車就已進入東南亞市場,本田、豐田等車企紛紛在本地建廠。

              即便如此,中國車企出海東南亞仍具備顯著優(yōu)勢。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車企發(fā)展勢頭迅猛,技術實力雄厚,憑借在電氣化和智能化上的優(yōu)勢,撕開一個口子不是難事。

              編輯/姬妍
              本平臺發(fā)布/轉載的內容僅用于信息分享,不代表我司對外的任何意見、建議或保證,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chǎn)權,如發(fā)現(xiàn)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lián)系方式等,發(fā)郵件至info@tonews.cn,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同時,歡迎各方媒體、機構轉載和引用,但要嚴格注明來源:今日商訊。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