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jù)美國《財富》雜志報道,美國圣地亞哥的一家人工智能公司Kneron用高清3D面具和照片,在世界多地成功欺騙了人臉識別系統(tǒng),其中包括中國的微信和支付寶。
據(jù)美國《財富》雜志報道,美國圣地亞哥的一家人工智能公司Kneron用高清3D面具和照片,在世界多地成功欺騙了人臉識別系統(tǒng),其中包括中國的微信和支付寶。
在國內(nèi),人臉識別這一技術(shù)一直飽受爭議,主要倒不是覺得人臉識別技術(shù)不準確,而是都擔心人臉識別技術(shù)泄露隱私。因為人臉識別目前既無標準,也沒有國家或行業(yè)標準。而實名制又事關(guān)民眾安全,在沒有標準的情況下,人臉識別效果無法得到保證。
另一方面,人臉識別也確實沒有怎么被曝出識別不準確的事件。當然,這里指的是支付寶、微信等比較知名、官方的支持人臉識別的軟件。這次被美國這家公司爆出來后,迅速引起了國內(nèi)網(wǎng)友的擔心。以后人臉識別不僅要擔心泄露隱私,還要防止面具等讓人臉識別輕松蒙混過關(guān),這無疑讓大眾覺得人臉識別技術(shù)更加危險。
那么,當下最先進的人臉識別技術(shù),究竟防“蒙混過關(guān)”的能力怎么樣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作為基于人的臉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shù),人臉識別其實就是用攝像機或攝像頭采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并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的一系列相關(guān)技術(shù)。
一般來說,目前業(yè)界大部分的人臉識別技術(shù)都能準確識別出對象是否化妝、戴眼鏡,或者說是否是石像、照片、視頻等。而業(yè)界針對如何識別同卵雙胞胎,即面容極其相似的人時,基本是通過增加多個比對特征點進行識別的手段加以識別。不過,據(jù)了解,在這次美國公司拍攝的視頻中,測試人員戴著3D面具通過人臉識別測試登錄了中國商店里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終端,被允許購買。另一個視頻示例中,同一位戴著面具的測試人員將身份證放到火車站閘門,閘門上的面部識別系統(tǒng)將面具當成了他的臉。
面對3D面具,人臉識別居然就失效了?從3D面具可以看出,這張面具的仿真程度非常高,可以說是和人原來的面貌不相上下,比各種杜莎夫人蠟像館里的人像都要形神兼?zhèn)洹_@么一看,微信、支付寶不能識別出來也情有可原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面部識別,蘋果的Face ID和華為的系統(tǒng)被證實不受面具的干擾,這兩者都使用更復(fù)雜的結(jié)構(gòu)光成像技術(shù)。但這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像微信、支付寶這類事關(guān)財產(chǎn)安全的普遍應(yīng)用的人臉識別技術(shù)居然還不如手機人臉識別,又怎么能讓更多人放心使用人臉識別呢?或者說,人們又怎么會放心讓這類軟件獲得自己的面部信息呢?這大概就是支付寶等軟件一直在推人臉識別卻始終比不上指紋識別等生物識別方式更受歡迎的原因了,你覺得呢?
注: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或引用。
編輯/卞慧靜